第17期通讯

CASAL Newsletter

No. 17 (1999)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九届年会交流论文摘要选登

 

II

 

《琼·迪戴恩的小说特点评析》

 

复旦大学外文系  孙建

 

·迪戴恩(Joan Didion)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美国女作家。她的小说《河流奔涌》(Run , River)(1963),《照样做》(Play It As It Lays (1970), 祈祷书》(A Book of Common prayer)(1977)以女性为题材,展示了美国分崩离析的社会中女性的寂莫,彷徨,痛苦和空虚,记录了女主人公们由理想到幻灭的心理流程。

 

迪戴恩惯用独特的角度审视人生,以简约细腻的笔法刻画人物。她叙述故事时从不巨细靡遗,忸怩作态。而是干净利落,突出关键细节,断裂字句,在字里行间留出一片片空白,给读者以遐想的空间,回味的余地,营造了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思,为此,她赢得了当代优秀散文体作家的美誉。

 

羽毛皇冠的符号象征游戏

 

——评辛格的小说《羽毛皇冠》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 张在新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87)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1904-1991)的《羽毛皇冠小说集》(A Crown of Feathers and Other Stories)收集了二十四篇短篇小说,其中写得比较精彩的大多是对精神世界的透视。对充满着超自然力的神秘世界,辛格不是抱有怀疑态度就是加以讥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真理的虚无与幻灭这一主题。作为开篇和小说集标题小说,《羽毛皇冠》集中体现了这一主题的精髓,为全书定了基调。

 

阿克萨她祖父的幽灵及祖母的幽灵分别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代言人,作为象征符号(sing)的一部分,幽灵话语的真实性又依赖于另一个符号的可靠性,这个终极符号就是小说中象征意义的支柱——羽毛皇冠。一旦羽毛皇冠这个符号的意义失去了指代外在性(exteriority)并显示不可确定性(indeterminacy),一并坍塌瓦解的就是与之相依的所有其他符号和这些符号所象征的真理。

 

随着羽毛皇冠和幽灵之间的象征关系解构,小说中犹太教/基督教(包括灵魂/肉体、服从/违抗)和男/女等传统的相互矛盾体(binary oppositions)都一一瓦解而失去了意义,这些真理从而也都成为德里达式的语言符号系统疆界内一个个无规则的象征游戏(free play of signification)。

 

胆怯空虚、疑虑重重的现代人画像

 

试评《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厦门大学外文系  张礼龙

 

论文根据《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内容,指出这是一首具有强烈现代色调的戏剧独白诗。诗人以独特的形式写了这首既含有故事情节,又反映了代言人普鲁弗洛克性格的诗歌。这首诗歌描述了一个胆怯的中年男子的意识,向读者展示了具有典型意义的现代人的三个世界:半明半暗、没有意义、被乙醇麻醉处于梦幻、界于地狱与人间的庸俗无聊的外部世界;分裂而又孤独、浪漫又疑虑、优柔断的内心世界;以及感官的欲望和文明的约束相互交织的被动窝囊的幻想世界。这种人既感到对现实的不满,带着欲望,憧憬着未来,但又无法摆脱约束,不敢去追求一种更为广阔、更为丰富、更有朝气的生活。从实质上看,这首诗歌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丧失信念、胆怯空虚、疑虑重重的现代人自画像。

 

海明威风格中的现代派绘画物质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周汶

 

本论文从美国小说家海明威与现代派画家的密切关系人手,着重分析海明威的小说与现代派画作在主题上的一致,以及前者对后者在人物刻画和景物描写的技巧上的模仿和借鉴,以说明现代派绘画对海明威风格形成的影响力和不同艺术门类本质上的相通性。

 

论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在简短回顾现代绘画的发展史和特点之后,说明海明威在斯泰因的引导下对现代派绘画的浓厚兴趣及所受的持久影响。

 

第二部分探求海明威作品与现代派画作在主题上的一致。名画《呐喊》与海明威的短篇小说。

 

第三部分分析海明威在景物描写时在色彩运用和细节选择上对现代派画作的模仿。《大二心河》与名画《林中石》、《亚威农少女》和《呐喊》。

 

第四部分探讨海明威在人物刻画的手法上对现代派绘画的借鉴。短篇小说综述,《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丧钟为谁而鸣》中的比拉尔,毕加索的《斯泰因肖像》。

 

论《谁害怕吉妮亚·沃尔夫?》中作者的无意识表达

 

徐州师范大学外语系 邹惠玲

 

本文以心理分析平理论为指导,从研究美国当代剧作家阿尔比的代表作《谁害怕弗吉妮·沃尔夫?》中主人公乔治性格的双重层次人手,探讨剧作家本人的俄狄浦斯情感是如何通过展示乔治隐秘的欲望以及他为实现这种欲望而采取的行动而无意识地宣泄出来的。在表层次上,乔治这个人物是一个懦弱、冷漠的丈夫;在深层次上,他担当的却是一个深陷俄狄浦斯情结的儿子的角色。这个儿子在无意识中把玛莎当作母亲,对她怀有深深的俄狄浦斯恋情。由于来自意识和外部世界的压抑,这种恋情只能通过凝缩和移位这两种陷晦方式表达出来,不过种恋情所导致的弑父欲却以较晃显的方式见诸行动——乔治少年时曾在一次车祸中使自己的父亲丧命,现在又于想象中杀死他们夫妇幻想出来的儿子桑尼一吉姆,因为他把这个儿子视作父亲的替身。根据文学作品以伪装形式表达被压抑于作者无意识深层的愿望与欲念这一心理分析批评理论的观点,乔治性格的深层代表这剧作家阿尔比的无意识自我。 幻年时与美丽而专横的母亲、懦弱退让的父亲一起生活的经历使阿尔比心理深层产生出对母新的俄狄浦斯恋情和对父亲的俄狄浦斯恨;在《谁害怕弗吉妮亚·沃尔夫?》一剧中,借助于展现主人公乔治俄狄浦斯的欲望和行为,阿尔比于文学幻想之中表述出一直压抑在自己无意识深层的俄狄浦斯情感。

 

斯蒂芬·克莱恩的现代主义倾向

 

天津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陈法春

 

克莱恩的小说表现了明显的现代主义倾向。在思想,他表现出了对上帝万能性的否定:他写过“God is cold”诗句,并让其人物的命运由环境或本能、而不是上帝决定。在表现空间上,他将叙述转移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尽管他用了介人式的叙述,但其基本叙述视角是人物的意识,做出了作家从作品隐退的努力。他采用视角转换的方法,使全知叙述人只充当与其他视角的视差形成对照的视角之一。他作品中还有意识流的萌芽和将人物心态移情于物以表现物的人化、人异化等现代主义思想的手法。受现代心理学的影响,他的作品以心理情节为主,人物也表现了孤独、犹豫、唯我的现代意思。克莱恩的现代主义倾向使他在二十年代受到美国文学界的高度重视。

 

《愤怒的葡萄》的现代主义倾向

 

四川教育学院外语系 曾令富

 

《愤怒的葡萄》通常被看成是一部纪实性主义小说,但实际上却带有盛行当时的现代主人倾向。这种倾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抛弃了连续叙述的手法,采用了记叙章节narrative chapters)与插叙章节intercalary chapters)相互交替的复合结构;2)在语言和文体方在摈弃了现实主义的平易风格,地将各种不同风格的语言交织在起;3)利用象征手法和陷含对比使作品超越其内容自身的具体性而具有多层次的丰富内涵。正是这种倾向使得该小说成为著名的斯坦贝克研究专家彼得·李斯卡所称誉的一部文学天才之作

 

从《永别了,武器》到《独自和解》

 

——主题比较分析

 

河南大学    杨英军

 

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到一个事实:《永》和《独》有许多契和之处。约翰·诺尔斯的《独》的书名取自海明威的《永》,海明威也曾考虑过用独自和解作为《永》的书名。两书同是大战后追忆写成。两者都以世界大战为背景,以战时爱情或友谊的发展为情节,都营造了同样沉痛的氛围,表达了反战、厌战的思想。但是笔者认为,之所以就这两部小说加以比较,更主要的是因为两位作家都把战争作为社会的缩影,对战争有相似的态度、对西方文明和人生有共同的悲观、对战争期间爱情和友谊的本质有同样深刻的探索。通过比较,本文探讨独自和解的不可能性,同时指明《永》和《独》的深刻影响。

 

现代主义鼎盛时期的赛珍珠

 

河南师范大学 郭英剑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了美国女作家赛珍珠,这在当时的世界文坛引起了轩然大波。为什么会在现代主义鼎盛时期,将世界注目的文学大奖颁给一个名不见经传、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的女作家呢?

 

目前学术界大体上承认有如下两方面的原因:1。政治方面:说当时国际局势复杂多变,诺贝尔委员会不愿涉足政治;2。文学方面:说赛珍珠的作品题材陈旧、手法落后。而赛珍珠本人则说:我写得太多,为此我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我以为, modernism and its reactions 可以为我们认识这个问题提出一个新的思路。我理解的its reactions就是独立与不依附,甚至是反对与反抗。首先,综观当今的文学史,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是截然分明的,而且大都是以某种主流的文学样式来划分的,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当今的后现代主义等。但事实上,在任何一个时代工,当我们以为某个时期是某种文学的主流样式大兴其道的时候,可能在历史上并非如此。如:在我们当今所谓后现代时期,有多少真正后现代义的作品为大众所接受?但这并不意味着将来在文学史上,后现代主义不会成为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主流派。其次,任何一个时代,在主流的文学样式流行之际,其实同时还蕴涵着多种的文学样式,如:在古典时期就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时期具有现代主义的成分等。因此,我们不能以文学的主流去认识那一个时期的文学。同时,我们也不能以一个作家的代表的表现手法去认识他/她的创作技巧。比如赛珍珠后期就更多地运用了心理描写表现手法。最后,我以为,只有时时想到每个时期的文学主流及其reactions,才能使这样的历史时期充满认识上的张力,也才能全方面地认识一个作家以及一个流派的创作。对赛珍珠如此,对大多数作家也是如此。

 

弗莱纳里·奥康纳

 

——一位来自美国方的虔诚教徒

 

中央编译局  杨立平

 

奥康纳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但同时又深受现代西方哲学思想的熏染。这两者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使之别具一格:一方面,其作品渗透着浓郁的宗教气息;另一方面又深入探索了现代人的悲剧命运。作为一名思想极为敏感的基督徒,她对现代社会中物欲横流、宗教精神与信仰惨遭践踏的悲剧现实有深刻体会。她认为,人一旦背离了宗教信仰就会表现出反常行为和变态心理,只有通过暴力或死亡与原来的世俗道德观念痛苦决裂之后,才有可能获得赎罪与拯救。

 

奥康纳出生于南方,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也在那里度过。南方特有的历史、文化、习俗与地理为她的小说创作替代了丰富的素材。奥康纳笔下的地方正值摧枯拉朽的社会大转型时期:以大工业与城市化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现代文明长驱直入,而旧的制度与人文道德价值观念日趋陨落。在这场新与旧的中突中,不同人做出了不同的反应和选择;有的人墨守陈规陋俗,竟日沉湎于对已经成为历史的荣耀与高位的回忆中。他们狭隘、自私而又头脑空虚;第二类人则对旧秩序彻底失望,并失去了宗教信仰与精神依托,但又不甘心居于精神的荒原之上,他们是一群内心充满着喧嚣与骚动的追寻者,他们的旅程布满了暴力与欺骗;最后一类人则全盘接受了现代文明的一切,笃信理性与科学的力量无边,凡事皆无边,凡事皆以之作为衡量的尺度。他们冷漠、无情、无法与周围的沟通。

 

福克纳的现代诗学体系

 

安徽淮北煤师院外语系      陈钦武

 

众所周知,如今“ 诗学不只关心诗歌,而是广泛地与各种文学体裁接轨。本论文立足于福克纳的现代诗学研究,围绕作家杜撰的约克纳帕托法郡展开。这个虚构的郡囊括了两个世纪以来几个家庭的兴衰悲剧史,其整体结构就是福克纳王国框架,一个独创的小宇宙,福克纳把它当作传统。在《熊》里,荒野的老祖宗,老本(Old Ben)及山姆之死也同时宣告了传统的死亡,并由艾克·麦卡斯林开启了新生。然而是《老人》展示了其宇宙的壮阔,福克纳的创新意识朝着未来涌动、延展。作家流动的心迹形成了他的整个现代诗学体系。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将于200010月中旬在河南洛阳召开,会议议题为:美国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年会主办单位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正在积极筹备,有关年会的具体事宜,秘书处与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商定后,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