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期通讯

CASAL Newsletter

No. 22 (2005)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2004年工作总结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2004年主要作了以下工作:

 

1、认真组织学习民政部民间组织局社团处和教育部社团办有关民间组织和社团机构的相关规定,了解领会其精神,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秘书处年终总结对照,认为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的工作和中央精神保持一致,没有发现2004年的工作中出现任何违反中央精神之处。

 

22004101416日,在济南山东大学召开了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根据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章程的规定,大会期间进行了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

 

 

领导机构的改选,选出了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秘书长、副会长、会长(名单见附件1)。我国美国文学研究知名学者南京大学刘海平教授再次当选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会长。他在年会上代表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做研究会工作报告,简述了全国美国文学研究近年取得的成果,以及全国美国文学会近年开展的工作,并现场展示了研究会的网站建设情况。第五届理事会接纳了十六个高校提出的入会申请。来自全国20个省、市85所高等院校、研究单位、出版社的18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提交会议论文摘要128篇。本届年会恰逢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建会二十五周年。二十五年来,在民政部、教育部的指导和关心下,在我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的推动下,美国文学和文化研究在我国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近几年,不论是研究成果,对外交流,还是整体水平,都有明显提高。参加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年会的学者人数不断增加,尤其可喜的是,其中博士生硕士生以及青年教师越来越多,说明我国的美国文学研究发展势头良好。值得一提的是,1015日晚,参加本次年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举办专场研讨会,交流专业学习、论文撰写的经验。本次与会代表当中,既有德高望重的学界前辈,也有朝气蓬勃的学界新秀;会议宣读的论文论题广泛,有研究深度。与会代表发言踊跃,气氛热烈。这次年会为全国美国文学研究界的学者提供了一次难得的相互切磋交流的机会。

 

32002年开始,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学会和各国(语种)文学研究会联合举办 “二十一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评选,美文会指定专家组成美国年度最佳小说评委会。2004年该项评比继续举行,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指定由会员单位社科院外文所承担。该项活动旨在把优秀的美国文学新作介绍给中国读者,形成文化上的借鉴和交流;同时也以中国学者的文学立场和美学视角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评价与选择,体现美国文学研究中中国学者的态度,显示中国学者在不断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开始积极表现自己独立的话语权。

 

4200410月教育部社团办负责人孔祥彬同志来南京大学视察工作,向南京大学社科处和挂靠南京大学的全国性社团组织传达了教育部社团办的有关工作安排。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会长刘海平和秘书长朱刚向孔祥彬同志汇报了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的工作。

 

5、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秘书处进行了新的人员安排,购置了部分电脑设备。秘书处在刘海平会长和朱刚秘书长的领导下,编写了《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简介》,初步建设了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网站(http://www.casal.org.cn)。

 

6、为了纪念韩国英语语言文学协会成立50周年,该协会2004年国际会议于2004615日至18日在汉城附近的韩国研究院举行,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秘书长朱刚应邀参加,并做大会主题发言。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

会长:刘海平

 

2005125

 

 

附件1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领导机构名单

 

20041014日济南年会通过)

 

会长:刘海平(南京大学)

副会长:王守仁(南京大学) 杨仁敬(厦门大学) 金莉(北京外国语大学)赵一凡(社科院外文所) 郭继德(山东大学) 陶洁(北京大学)

盛宁(社科院外文所)

秘书长:朱刚(南京大学)

 

常务理事(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守仁(南京大学) 王逢振(社科院) 石坚(四川大学)

朱刚(南京大学) 刘海平(南京大学) 肖明翰(湖南师大)

张子清(南京大学) 张冲(复旦大学) 杨仁敬(厦门大学)

金莉(北京外国语大学) 郭栖庆(北京外国语大学) 赵一凡(社科院)

郭继德(山东大学) 姚乃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陶洁(北京大学)

索金梅(南开大学) 盛宁(社科院) 程朝翔(北京大学)

虞建华(上海外国语大学)

 

理事(以姓氏笔画为序):

卫景宜(暨南大学) 王守仁(南京大学) 王逢振(社科院)

王勇(山东大学) 毛思慧(广东外语外贸推荐) 石坚(四川大学)

宁一中(北京语言大学) 刘海平(南京大学) 刘建华(北京大学) 刘象愚(北师大) 任晓晋(武汉大学) 朱新福(苏州大学)

朱刚(南京大学) 朱炯强(浙江大学) 孙建秋(对外经贸大学)

李杨(山东大学) 李公昭(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李登科(兰州大学)

李敏(山东师范大学) 杨仁敬(厦门大学) 杨志达(云南外国文学学会)

杨金才(南京大学) 肖明翰(湖南师范大学) 吴冰(北京外国语大学)

吴继珍(人民文学出版社) 汪义群(上外出版社张子清(南京大学)

张冲(复旦大学) 金莉(北京外国语大学) 姚乃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姜涛(哈尔滨师大) 赵一凡(社科院) 郭英剑(郑州大学)

郭栖庆(北京外国语大学) 郭继德(山东大学) 陶洁(北京大学)

徐文培(黑龙江大学) 索金梅(南开大学) 顾爱彬(译林出版社)

钱满素(社科院) 盛宁(社科院) 曹莉(清华大学)

蒋洪新(湖南师范大学) 蒋道超(深圳大学) 韩敏中(北京大学)

程朝翔(北京大学推荐) 程锡麟(四川大学) 曾艳玉(湖南科技大学)

虞建华(上海外国语大学) 廖七一(四川外语学院) 待推荐(南昌大学)

待推荐(漓江出版社) 待推荐(华中师范大学)

 

新增荣誉理事名单:

王誉公(山东大学)钱青(北京外国语大学)

 

 

附件2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正式会员单位

 

(截至200410月 共计81所)

(按汉语拼音排序)

 

安徽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外交学院

东北林业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南昌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开大学

内蒙古大学

人民文学出版社

山东师范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深圳大学

四川外语学院

武汉大学

西安外国语学院

西南师范大学

译林出版社

云南师范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北京对外经贸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东华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大学

花城出版社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南京大学

南京气象学院

南通师范学院

宁波大学

山东大学

上海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四川大学

苏州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西华师范大学

厦门大学

盐城师范学院

浙江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安庆师范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大连外国语学院

阜阳师范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

河海大学

湖南科技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淮阴师范学院

兰州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

南阳师范学院

清华大学

聊城大学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沈阳师范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徐州师范大学

玉溪师范学院

浙江工业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纪要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于20041014—17日在山东大学举行。本届年会由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来自全国20个省、市85所高等院校、研究单位、出版社的18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提交会议论文摘要128篇。

1014日会议代表陆续抵达泉城济南,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于当晚召开第四届常务理事会会议。第四届常务理事会首先讨论通过了16个单位提出的加入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申请。新增加的会员单位是:北京外交学院,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外语系,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绵阳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南通师范学院外文系,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院,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英语系,西华师范大学,玉溪师范学院中文系,安庆师范学院外语系,东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淮阴师范学院外文系,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向新会员单位表示热烈欢迎!

根据《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章程》的规定,第四届常务理事会讨论了理事会改选事宜,提出了第五届理事会候选单位名单。1015日上午,第十二届年会通过了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单位。当晚第五届理事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五届常务理事单位名单,新的常务理事会选举产生了秘书长、副会长、会长。

刘海平教授任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会长,王守仁、杨仁敬、金莉、赵一凡、郭继德、盛宁、陶洁(以姓氏笔划为序)任副会长,朱刚任秘书长。常务理事是(以姓氏笔画为序):王守仁(南京大学),王逢振(社科院外文所),石坚(四川大学),朱刚(南京大学),刘海平(南京大学),肖明翰(湖南师大),杨仁敬(厦门大学),张子清(南京大学),张冲(复旦大学),金莉(北京外国语大学),赵一凡(社科院),郭栖庆(北京外国语大学),郭继德(山东大学),姚乃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陶洁(北京大学),索金梅(南开大学),盛宁(社科院外文所),程朝翔(北京大学),虞建华(上海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译林出版社、清华大学等29个单位当选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单位。(理事、会员名单另附)

1015日上午举行年会开幕式,开幕式由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郭继德教授主持。山东大学副校长樊丽明教授致欢迎词,介绍了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早期挂靠山东大学时的学术活动,以及山东大学近年的发展。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会长刘海平教授致开幕词,认为二十五年后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回到山东大学召开第十二届年会具有积极的意义。刘海平会长的研究会工作报告简述了全国美国文学研究近年取得的成果,以及全国美国文学会近年开展的工作,并现场展示了研究会的网站建设情况。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赵一凡教授主持大会发言。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厦门大学杨仁敬教授作了题为难忘的盛会——纪念美国文学会成立25周年的主题发言,回忆了25年前烟台召开的美国文学会成立大会,向与会的青年代表介绍了大会的背景、特点及其深远的影响。山东大学李扬教授发言题目是开放的历史,消散的主体,从历史和主题两个方面分析了当代美国作家巴瑞.汉纳赫的长篇小说《瑞》的后现代特征,认为该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新南方小说的诞生。南京大学江宁康教授的发言题目是论文化视野中的美国文学研究,肯定了文化视野对美国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提出,文化研究介入文学研究时必须注意专业性和实证性。

15日下午至16日上午,年会分小说(1小说(2奥尼尔及其他美国剧作家诗歌与文学理论文学理论与小说五个小组进行分组会议。

小说(1组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吴冰教授、四川大学程锡林教授、袁德成教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李公昭教授和山东大学李扬教授主持,代表们从时间意识、象征模式、现代主义、非理性主义等角度对经典作家福克纳和霍桑的作品进行了解读,运用洞穴理论、悲剧理论、后现代叙事理论探讨了安德森、沃顿等作家的作品。共有31位代表发言,他们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吴冰(十年磨一剑评华裔美国作家林露德的历史人物传记小说《木鱼歌》),广州暨南大学卫景宜(全球化写作与世界华人文学),复旦大学张琼(重新思考经典化-美国华裔文学视域下的发展),暨南大学肖薇(解读美国华裔小说《支那崽》中的暴力表征),河南大学关合凤(打破沉默,寻求身份论汤亭亭作品中的身份寻求主题),山东大学王鹏(放逐中的美国女儿-Alice Tisdale Hobart及其中国故事,19171937),南开大学徐颖果(也谈汤亭亭虚构中国历史文化),盐城师范学院陈许(解读美国西部印第安人小说),北京师范大学许德金(当代非裔美国人自传研究:现状与出路),徐州师范大学林晓雯(边缘文化之与文化多元化解读《灶神之妻》),广州暨南大学彭姝(《洛丽塔》的后现代主义解读),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李公昭(美国战争小说流变),南京大学白爱宏(从现实到神话:《贝娄传》中的索尔.贝娄)。广东教育学院余民顺(试析《喧哗与骚动》中人物的时间意识),黑龙江大学徐文培(意识流与接受美学析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山东大学李常磊(美国南方神话中的时间意识),山东大学吴瑾瑾(南方文艺复兴中的一枝奇葩),南京大学朱丽田(北美清教:文学再现与历史实践─ 浅析十七世纪新英格兰殖民地的清教徒和清教主义),四川师范大学蒙雪琴(纳桑尼尔.霍桑与现代主义文学非理性主义),北京外国语大学翟润蕾(《小城畸人》与洞穴理论),上海大学黄禄善(工业时代与后工业时代的美国通俗小说的变迁),西安外国语学院郭淑青、胡小花(多角度解读《伊丹.弗洛美》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北京外国语大学薛小惠(《欢乐之家》中莉莉.巴特的崇高美),暨南大学王璐(一个后现代叙事文本的解读再论《麦田里的守望者》),西安外国语学院李靓(《黄色墙纸》中的疯癫涵义),东北师范大学杨杰(从宗教的视角再论《人鼠之间》的主题)。

小说(2组由厦门大学杨仁敬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郭栖庆教授、四川外语学院廖七一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傅浩教授主持。代表们从文化研究、女性主义研究、比较文学研究、叙事学研究等角度对托尼.莫瑞森、赫斯顿、拉尔夫.艾里森、艾里斯.沃克、哈里叶特.雅各布斯、惠特莉.道格拉斯等美国黑人作家的作品进行了重新思考,肯定了这些作品中所包含的人文主题的积极作用。另外,代表们还对约翰.契弗、约翰.厄普代克、索尔.贝娄、卡森.麦卡勒斯、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作家的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文化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内容涉及自我认同危机、现代人的精神困惑、同性恋、消费文化等,拓展了作品的阐释空间。31名代表发言,他们是:四川大学程锡麟(重新思考经典与经典化赫斯顿散文述评),徐州师范大学张素珍(怪诞的现实世界读欧茨的《奇境》),河南大学薛玉凤(荒诞缘何而来?试析《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文体特征),北京语言大学英语教育中心沈建青(夹缝中求生存:谈《月照不幸人》里的乔茜),南京大学宋艳芳(一曲母系氏族公社的悲歌《宠儿》与《血玲珑》之比较研究),徐州师范大学刘常轩(也谈群体与自我的分裂和统一《最蓝的眼睛》和《宠儿》中人物在群体中归属模式的对比研究),暨南大学朱肖红(《紫颜色》中西丽和莎格同性恋关系探悉),厦门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钱程(不可言而言之-试论莫里森在《爱娃》中对意象的依赖),湖南科技大学李洪雁(理查德.赖特的困惑-解读《土生子》),湖南科技大学陈红(论《宠儿》的多重叙事聚焦),河南大学焦小婷(话语权力之突围小说《爵士乐》中的偏离现象阐释),北京外国语大学庞好农(双重意识的根文化与文化移入的互动评《一个奴隶女孩的生活事件》中林妲的自由解放历程),南京大学王育平(为文之道与自由之路从惠特莉到道格拉斯看美国黑人奴隶文学中的自我建构),东北师范大学徐颜森(在游泳中游历人生试分析约翰契弗《游泳者》),西南师范大学胡蕾(天堂里的困惑解读消费文化下的《这多像一个天堂!》),北京大学金衡山(是什么让兔子归来?《兔子归来》中的自我认同危机和六十年代的社会文化矛盾),东北师范大学吴爱华(评厄普代克在《A&P》中的写作技巧),北京大学林斌(《心灵是孤独的猎手》是同性恋小说吗?兼谈酷儿理论对二十世纪末麦卡勒斯研究的贡献),西安外国语学院张媛、胡小花(距离,隔阂,破碎分析多种言语表达方式在《绳子》中的综合运用),北京外国语大学郑丽(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辽宁师范大学张巧毅(解读《老人与海》中老人的狮子之梦),南京大学陈雪莲(《永别了,武器》中的象征体系与其主题的存在主义意义),广州暨南大学孙绮芸(浅谈《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南开大学姜淑芹(简析《菊花》的叙事结构)。

奥尼尔与其他美国剧作家组由北京大学程朝翔教授、郑州艺术创作研究院孟华教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汪义群教授主持。26位代表发言,其中既有从事理论研究的中外学者,又有进行戏剧实践的编剧、导演。代表们从戏剧文本和戏剧演出两方面探讨了奥尼尔、田纳西.威廉姆斯、桑顿.怀尔德、玛莎.诺曼、阿瑟.密勒等剧作家的众多剧目,不仅为戏剧理论研究提供了多层次的视角,更为美国戏剧在中国的上演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代表们还深情地回忆了廖可兑先生,高度评价了他对于中国奥尼尔研究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发言者有:北京语言大学英语教育中心沈建青(夹缝中求生存:谈《月照不幸人》里的乔茜),黑龙江大学郑伟(叔本华和尼采对奥尼尔的影响),北京工业大学吴晓梅(从幻想中来,到幻想中去论奥尼尔《送冰的人来了》),南京大学许诗焱(戏中戏手法在奥尼尔戏剧中的运用),西南师范大学王玮(归家:对尤金.奥尼尔《安娜.克里斯蒂》的原型解读),北京大学程朝翔(廖可兑先生对戏剧界的贡献),山西话剧院谢康(奥尼尔戏剧的演出),山东大学郭继德(漫谈奥尼尔研究),南京大学刘海平(美国戏剧和戏剧批评),山东大学甲鲁海(奥尼尔的《泉》),山东大学邹惠玲(《奇异的插曲》的男性视角析评),山东艺术学院于利平(残酷命运中的无奈挣扎浅析尤金.奥尼尔话剧中的三个女性形象),东北师范大学陈敬莲(农场象征意义之浅析小议《榆树下的欲望》),西安外国语学院郑闵江(表现主义戏剧和《琼斯皇》),山东大学曹郁(探寻精神的家园谈《拉撒路笑了》中两种思想传统的糅合),山东艺术学院侯宏(奥尼尔研究与戏剧艺术实践为纪念廖可兑先生而作),哈尔滨师范大学姜涛(《 欲望号街车 》中两性交战的隐喻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孙建秋(美国世纪之交戏剧的新剧种十分钟戏剧),天津理工大学张金良(桑顿.怀尔德与中国),南京大学凌建娥(生存的代价-评玛莎.诺曼剧作《晚安,妈妈》),沈阳工业大学王亚光(《推销员之死》中的象征手法)。

诗歌与文学理论组由南京大学张子清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王逢振教授主持,就美国诗歌在中国的翻译与接受、诗歌语言意象、中国文化对美国诗歌创作的影响、布鲁姆诗学误读理论、英语自由诗的格律化、后现代诗学等角度等问题发表了见解。南开大学常耀信教授应邀为代表们介绍了美国学术界诗歌研究的现状。共有12位代表发言,他们是: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廖七一(作为诗歌翻译家的庞德与胡适),四川大学袁德成(裂缝中的意义析《特吉昂廷》),江西师范大学傅浩(论英语自由诗的格律化),厦门大学林元富(《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意义比较》),新加坡国立大学杨立平(《中国新诗的发展和接受-对Sara Teasdale的翻译和现代中国诗歌》),哈尔滨师范大学王华民、任悦姝、葛向宇(具象诗歌结构与意义的解读单一对半关系),南京大学程爽(艾伦.金斯伯格在中国学界的接受,1979~2002),山东大学申富英(中国文化对庞德诗歌创作的影响),南京大学胡保平(布鲁姆诗学误读理论对互文性的误读),厦门大学胡选恩(惠特曼《草叶集》中多元化的影响),烟台师院杜家利(通过语义文论中细读方法对语句花园路径现象的指明作用)。

文学理论与小说组由复旦大学张冲教授和山东大学王勇教授主持。共有11位代表发言,从性别意识、生态批评、原型批评等角度解读了沃顿、欧茨、韦尔蒂等作家的作品,并分析了后现代自传和小说的融合关系。另外代表们还十分关注美国文学中的经典、去经典、泛经典现象,对美国文学的选集、教学与研究等实际问题进行了探讨。发言者有:东南大学吴兰香(抗争与同化从伊迪斯.沃顿的游记说起),北京工业大学李晋(男性叙事与社会性别意识重新评价《伊坦.弗洛姆》),东北师范大学祁静(回家路上的成长论小说《回家》的女性意识),上海大学尚晓进(跨越真实与虚构的边界谈后现代自传和小说的融合),北京师范大学李岩(第二人称叙事的魔力解读韦尔蒂短篇小说《钥匙》的叙述逻辑),复旦大学张冲(美国文学中的经典、去经典、泛经典— 思考美国文学的选集、教学与研究),山东大学王勇(语言.文学.意识形态-评莫里森的诺贝尔演说词),安徽大学洪增流、姚学丽(双角色人物模式的原型与移位),南开大学陈茂林(解构与建构:生态批评的批评策略与思想内涵),广西师范大学刘玉红(试论欧茨《黑水》中的心理现实主义),南京大学丁兆国(赛义德对康拉德的研究述评)。

1016日下午进行大会交流,由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王守仁教授主持。徐颖果(天津理工大学)、邹慧玲(山东大学)、金衡山(北京大学)、傅浩(江西师范大学)、张冲(复旦大学)、孙建秋(对外经贸大学)分别就汤婷婷与中国历史文化、北美印第安历史、美国六十年代社会文化矛盾与自我认同危机、自由诗的历史与理论发展、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以及美国十分钟戏剧作大会发言。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郭继德教授主持第十二届年会的闭幕式。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秘书长朱刚宣读了本次年会纪要,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会长刘海平教授致闭幕词,祝贺大会圆满闭幕,对山东大学承办本次会议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全体与会者的共同努力表示感谢。他对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博士、博士生、硕士生)群体加入美国文学研究队伍表示高兴,针对个别不规范的学术研究现象,特别强调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要求研究者切忌追功逐利。

本届年会恰逢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建会二十五周年。二十五年来,美国文学和文化研究在我国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近几年,不论是研究成果,对外交流,还是整体水平,都有明显提高。参加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年会的学者人数不断增加,尤其可喜的是,其中博士生硕士生以及青年教师越来越多,说明我国的美国文学研究发展势头良好。值得一提的是,1015日晚,参加本次年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举办专场研讨会,交流专业学习、论文撰写的经验。本次与会代表当中,既有德高望重的学界前辈,也有朝气蓬勃的学界新秀;会议宣读的论文论题广泛,有研究深度。与会代表发言踊跃,气氛热烈。这次年会为全国美国文学研究界的学者提供了一次难得的相互切磋交流的机会。

本届年会由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在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成立二十五周年之际,回到研究会的初始挂靠单位举办本次年会,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次年会得到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山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资助。大会对承办单位和资助单位、大会的服务人员、以及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秘书处表示衷心的感谢。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

20041017日于济南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第一次会议纪要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1014日晚召开第四届常务理事会会议。根据《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章程》的规定,本次常务理事会讨论了理事会改选事宜,提出了第五届理事会候选单位名单。1015日上午,第十二届年会通过了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单位。当晚召开第五届理事会会议,通过了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五届常务理事单位。

随后,举行了第五届常务理事会第一次会议。

会上产生了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

刘海平教授任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会长,王守仁、杨仁敬、金莉、赵一凡、郭继德、盛宁、陶洁(以姓氏笔划为序)任副会长,朱刚任秘书长。

秘书处向常务理事汇报了2005年美文会第六届专题研讨会以及2006年第十三届年会的准备情况。2005年的专题研讨会初步定于2005年春在上海举行,由上海大学承办,主题是现代化到后现代化进程中的美国文学2006年的第十三届年会由西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年会主题待定。

会议议论了2007年第七届专题研讨会和2008年第十三届年会,郑州大学、暨南大学、南开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漓江出版社等单位表达了承办的意愿,其他有意承办以上专题研讨会和年会的会员单位欢迎和秘书处联系。美文会既欢迎美国文学研究卓有成效的学校申请,也希望籍此扶助有发展潜力的学校。

常务理事会的一个主要议题是如何提高美国文学会年会乃至美文会其他会议的学术水平。

近年来,美国文学研究在国内发展势头良好,形势喜人,研究队伍壮大,研究成果剧增,青年学者辈出。

随之而来的挑战就是如何实实在在地提高美国文学的研究水平,逐步提高研究成果的档次,在这方面学术会议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学术会议近年的表现有时不尽如人意。会议主题还可以挖掘得更深一些,思想交流更多一些,观点交锋更尖锐一些,思想触动更大一些,学术上的提高感、收获感或者成就感更高一些。

针对以上的问题,常务理事们对美文会主办的学术会议提出了一些建议。总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        保持一定的会议规模,控制分会场人数,以利集中讨论(concentrated discussion)。

2.        会议论文前期把关,明确论文格式(杜绝炒冷饭、泛泛而谈),按时汇集会议论文,提交专家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发会议邀请。

3.        强化会议主题意识,在某个领域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

4.        加强观点交流和思想交锋。要留有讨论的时间,发言要有行家点评(discussant),发言内容要有普遍性,要能引起回应、讨论、争论,减少自说自话” 或者自娱自乐的现象。

5.        由此产生的高质量论文要能够成果化,产生影响。

常务理事们也意识到,以上的建议带有理想色彩,落实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尤其对会议的承办单位如此。在现行的体制和惯例下,要落实以上建议,和国际惯例接轨,有较大的难度。

但是提出问题是改进提高的第一步。美文会秘书处感谢大家的建议,希望会员就会议的举办方式、提高会议的学术层次等方面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秘书处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注意落实常务理事们提出的建议,期望使美文会的会议质量逐步提高,使与会代表(尤其是青年学者)能从会议中得到更大的收获。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

论文摘要汇编

 

(20041014日至17)

 

解读美国西部印第安人小说

  盐城师范学院外语系

 

美国西部印第安人小说是美国西部文学的一个重要类型。如何从文学中的形象来探讨美国西部印第安人小说的特征,以还土著人的本来面目,是值得人们关注的。事实上,美国西部印第安人小说既与西部边疆开拓有关,又与浓厚的印第安人传统有关。这类小说对当代美国人文范畴的三组热点命题,即历史观、文化观和种族观,作出了独特而富有说服力的解读。

 

重新思考经典与经典化赫斯顿散文述评

程锡麟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

 

佐拉.尼尔.赫斯顿的散文有几十篇,涉及到黑人语言、音乐、舞蹈、戏剧、民间传说、宗教、民俗风情、种族问题、奴隶制度、社会政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它们对黑人民俗文化的各种形式和特征分别加以归纳和总结,提高到理论上进行阐述,对当时白人主流文化对黑人文化的偏见和误解作了批判和澄清,表达了她的艺术主张和美学观念。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它们也是有很大价值。本文就她关于黑人民俗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美学思想做了评述。

 

论英语自由诗的格律化

  江西师范大学

 

没有真正的自由诗。所谓自由诗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英语文学中的自由诗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生到熟、从无法到有法、从不稳定到相对稳定的发展过程。它几乎可以说是美国现代诗的同义语,主要是一些美国诗人为寻找适合美国习语的节奏而进行的探索实验,是英帝国殖民后美国诗人追求文化独立的表现形式。

 

Double Visions: Binary Structure in Hemingway’s A Farewell to Arms

Fu Li,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or years, Hemingway’s A Farewell to Arms has been considered a story about war and love. As many critics have observed, the short poetic title is dual in meaning. It implicates both Frederic Henry’s desertion from the Italian army and renunciation of the arms of his beloved. The ending of Book Three demonstrates the former when Frederic dives into the Tagliamento River, escaping the army policemen’s shooting; the ending of Book Two exemplifies the latter as he leaves Catherine Barkley in Milan to return to the front. Literary allusions in the title emphasize the meaning of war and love. Both critics and readers feel sympathy for Frederic because, as a solder, he detached from the army; as a lover, he lost his beloved; and, as a father he lost his baby. They blame Frederic’s loss of military career and love on the disastrous war. However, this is only a one-sided reading of Frederic’s story: his own reading of his story.

 

双角色人物模式的原型与移位

洪增流 姚学丽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

 

文学是远古神话在文明社会中的延续以及文学实质上就是神话的移位运用在荣格的原型理论阐释以及弗莱等的原型实践分析之后,已成为了当代文学批评界的一个共识。另外,在现代原始主义思潮的推波助澜下,许多作家也都意识到了远古的神话传说在人类意识深处的巨大作用,认识到运用古老的神话传说对主题的深化以及文本与读者之间交流与共鸣的潜在作用,因而在创作中开始自觉地运用各种神话原型。在创作领域与批评领域的相互作用下,“原型概念在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也是一篇以原型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性批评文章,但它试图克服以往原型批评实践的弊端,发挥其整体性与系统性优势。笔者在二十世纪不同年代(305070年代)的几部文学作品中概括出了一种相同的人物模式,将其命名为双角色人物模式。在为这一人物模式找到相应的神话原型之后,分析其对人物原型的移位运用,并将双角色人物模式对原型的运用和移位与整个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走向联系起来思考,提出作家们运用双角色人物模式实际上是对摆在二十世纪人类面前的一道问题——人类在上帝信仰被否定之后怎样寻找生存的意义,也即人类在精神死亡之后该怎样走向重生之路进行的严肃思考,并做出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回答。

 

工业时代与后工业时代的美国通俗小说的变迁

黄禄善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本文主要综述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的美国通俗小说嬗变规律,通过作品结构、内容情境、价值形态、言说方式等方面比较两者的大体异同和变迁特征。自维多利亚时代以来的西方工业化社会形态提供的文化场域中的小说,其对经典文学范式的借喻以及对新型社会结构下的大众品味趋同的把握,主导并型塑了工业化时期通俗小说的演进轨迹。而后工业社会形态及其消费社会表现,建构了美国20世纪中叶后的新的社会及文化空间,小说反映的维度空前庞大,传媒的缠绕”“纠结与大众通俗艺术文化形式的多样化与符号化,堆砌了美国后工业时期通俗小说的各种意义上的泛化,小说主题——价值判断、形式、内容及其言说方式已完全不同于工业化通俗小说。

 

论文化视野中的美国文学研究

江宁康 南京大学英语系

 

当代文学研究归根到底都要回答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是什么和作品表现的社会生活是什么这样两个基本问题。美国文学由于没有太重的历史包袱而充满活力与变化,美国的文化多元性和实用主义传统则决定了美国文学研究的多样性和现实性,加上二十世纪以来美国文学具有的世界性影响等等,这些因素都决定了美国文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应该是多样的和创新的。从文化视野上去探究美国文学就是一个有价值的方向。由于当前文化研究中非专业性的漫谈、杂谈甚至乱谈太多,所以我们在肯定文化视野对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时,必须同时大力提倡专业性的和实证性的文化对文学的介入研究。

在美国文学研究中,二十世纪文学和激进主义文化的关系、美国文学传统在美国后文化时代的传承、美国文学与美国民族身份的塑造、美国大众文化和文学创作的互动影响等等都是可以深入研究的课题。不过,文化研究介入文学研究的理论合法性和实践可行性等是目前迫切要解决的(至少是充分讨论过的)问题,所以我愿意和大家共同努力来探讨美国文学研究中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等问题。例如:文化研究介入文学研究是不是对文学审美性的否定?文学研究对文化研究的接受是不是对文化庸俗主义的投降? H.布鲁姆曾说过,当代美国文学研究已经分崩离析了,那么,寻找新的研究方法,如跨越文化与文学疆界的研究等,应该是符合美国文化传统中的边疆开拓精神和学术民主精神的。

 

 欲望号街车 》中两性交战的隐喻性

姜涛 哈尔滨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田纳西 威廉斯是第二次世界打战后崛起的最杰出的美国剧作家。他的艺术成就使他两次获普利策奖,四次获纽约剧评奖。《 欲望号街车 》是他的著名的代表剧著。剧中布兰琪和斯坦利的矛盾和冲突是剧情发展的主脉。该剧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隐喻性,其中布兰琪与斯坦利的两性交战的隐喻性极具代表性。本文将从社会,历史,心理等几个方面分析剧中两性交战的隐喻性,阐释其深刻意蕴,揭示其蕴含的美学价值。

 

是什么让兔子归来?《兔子归来》中的自我认同危机和六十年代的社会文化矛盾

金衡山 北京大学

 

《兔子归来》是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中的第二部,发表于1971年。小说以六十年代这个特殊时期为背景,描写了与越南战争、种族冲突、女权运动、性革命、反文化运动等社会事件和现象相关的各个方面。作者虽没有采用全景式的视角来展现整个社会面貌,但通过把镜头聚焦在主人公兔子哈里身上、以及对其家庭矛盾的细致入微的叙述,读者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个特殊年代的种种社会问题并由此导出的自我认同危机。同时,这本小说也是厄普代克作品中,政治意味最为强烈的小说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和作者本人的政治立场,尤其是作为一个中产阶级白人作家的立场是分不开的。这也是我们解读这部小说不应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代美国女性文学综述

金莉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女性文学作品的大量涌现不仅是一场文学革命,也是一场政治革命。妇女通过创作和发表作品在文学和文化中重新定义了自己的地位,逐渐从文化边缘移向中心。在探索女性文化经历多侧面的同时,美国妇女不仅在文学上,也在政治上把自己写进了历史。

60年代后期的美国女权运动第二次浪潮对于7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这场运动不仅打破了社会上长期以来对于以文学形式公开描述女性经历的种种局限,也鼓励了妇女探索表现其经历的新形式。虽然在女权运动发展初期女性作品主要在比较传统的结构中表现出女性视角,但自70年代中期以来,女性文学着重于女性的自我建构和解构,具有令人激动的实验性特征。女性创作表现出的这种逾越规范的旺盛活力成为当代女性文学创作的突出特征。而多样性则成为80年代和90年代女性创作的特色,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的大放异彩无疑是世纪末美国文坛的另一大亮点。

 

美国战争小说流变

李公昭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美国是个充满血与火的国家,美国历史就是一部战争的历史。早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前,自欧洲人开始殖民美洲大陆以后,就因土地与西进问题与美洲印第安人进行了无数次你死我活的战争,后来又有法印战争,即七年战争、美国独立战争、1812 战争、印第安战争、墨西哥战争、美西战争、内战(南北战争)、一战、二战、朝鲜战争(韩战)、越南战争,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及后来的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克什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等。几乎每一场在美国本土或海外发生的战争都在不同程度上在美国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描述。美国战争文学在不同时期有着明显不同的表现方式,诗歌、戏剧、小说等等,但小说无疑是最常见、最生动、最有效的表达形式。而不同时期的战争小说又表现了美国人对各个时期、各个地点和各种战争的态度、情感和思考。本文试图在尽可能短的篇幅内勾勒出美国两百多年来战争小说发展的概貌与流变,揭示美国人民以及美国严肃作家对战争的基本态度与思考。

 

第二人称叙事的魔力 —解读韦尔蒂短篇小说《钥匙》的叙述逻辑

李岩 北师大外文学院英语系

 

丰富的阅读与聆听故事的经历奠定了在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中独树一帜的女作家尤多拉.韦尔蒂的叙述风格。抒情叙事与对话叙事是韦尔蒂小说的鲜明特点,有交相辉映的时候,也有各自独领风骚的情景。而在《钥匙》这个短篇里,韦尔蒂将这两种叙事方式奇妙地合为一体,讲述了一个不可言说只可意会的意味深长的故事。主人公聋哑夫妻的特殊交流手段对叙述者的讲述与阅读者的阅读之间的互动行为提出了非常的挑战,这种动态的相互作用程度直接关系着叙述结构的变化、叙述层面的展开以及叙述主题深化的可能性。本论文试图通过剖析《钥匙》的不同叙事层面,观察叙述者与听者,进而作者与读者在叙事过程中的互动模式。

《钥匙》的内容对作者的讲故事水平是一个考验,因为不仅故事主角是不能用常规语言交流的聋哑夫妻,而且故事的内容核心是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故事不但要表达对爱情的真知灼见,同时还将客观地显示对于同一事物存在不同见解的现实;在表现人们对彼此间进行交流的渴望时,仍微妙地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相互间的冷漠。比单纯地讲更为严峻的是如何讲得引人入胜,讲得让读者、让听故事的人真正进入故事的核心。在追踪并审视《钥匙》的叙事逻辑与叙事读者的可能的互动影响中,笔者注意到第二人称叙事的出现对于培养理想的叙事读者、控制叙事读者的观察位置,从而推动叙事的深入进行,完成叙事目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开放的历史,消散的主体 —论巴瑞.汉纳赫的长篇小说《瑞》的后现代文学特征

李杨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汉纳赫是当代美国南方作家中引人注目的一位,之所以引人注目主要在于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震撼效应,富含幽默与夸张,彰显着暴力与怪诞。汉纳赫曾获得美国全国图书奖提名、全国图书评论界奖和福克纳奖,其艺术成就受到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的嘉奖。他将后现代艺术的理念和技术引入他的文学创作,为他的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他的代表作《瑞》具有鲜明的后现代文学特征。汉纳赫以开放和怀疑的目光重审南方乃至美国历史,对其大胆进行了颠覆和改写,除去曾经笼罩在它身上神秘、崇高的光环,暴露了其残暴、原始与虚伪。进而,他试图搭建后现代版本的南方历史,阐释他所认为的历史的本来面目,将他打造的内战时期南方邦联官兵呈现给读者。这是一个滑稽可笑的人物群体。对荣誉、勇气的信念,对事业、地域的忠诚,这些在南方文化里曾被崇尚的品质在他们身上难觅踪影。不仅如此,他们身上涂抹着几缕荒谬的色彩。汉纳赫以扭曲的幽默,嘲弄和调侃的语言编织他们的故事,评价他们的行为。这种极为另类的人物形象和福克纳的《不可征服的人们》及阿兰.泰特的《父亲》中的沉着勇敢、冷静、足智多谋的约翰.沙多里斯和刘易斯.班钦等内战英雄形成强烈的反差,旗帜鲜明地宣示作者就历史问题与福克纳、泰特等在认识上的根本分歧。与此同时,汉纳赫通过语言与情节拆解了人物的主体性,试图揭示处在后现代生活的强大涡流中,人支离破碎的精神状态。《瑞》这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在南方文学的产生。它诞生于一个曾被视为封闭、保守、传统如磐的南方。在那里,历史曾经被视为知识与力量的源泉,人们对自己南方人的身份有着坚定的信心并以此为骄傲。然而,这一切,在《瑞》中,被消解殆尽。这在南方文艺复兴的年代里是不可想象和无法接受的。

 

 

·诗歌与文论·

 

作为诗歌翻译家的庞德与胡适

廖七一 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

 

庞德和胡适是美中两国开一代诗风的诗人和翻译家,具有类似的文学理念和翻译功能观。庞德与胡适生活于几乎完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但在各自文化转型和文学嬗变的历史时期他们选择了非常类似的文学翻译的道路。在诗歌翻, 译中完全背, 离了当时诗歌翻译流行的句式、诗体和语言规范,引发, 了审美心理结构,想象定势和美学原则的革命。他们类似的选择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致性和规律性。但是,不同的文化转型类型、不同的文学传统和个人经历的差异,使他们对文化他者的心态,以及对文学创新的认识不尽相同,因而形成不同的诗歌翻译理念和翻译策略。

 

《心灵是孤独的猎手》是同性恋小说吗?兼谈酷儿理论对二十世纪末麦卡勒斯研究的贡献

林斌 北京大学英语系

 

本文拟从酷儿理论所提供的文学批评视角对文本阐释的独特贡献入手,尝试从这一特定角度解读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处女作《心灵是孤独的猎手》,以期拓展麦卡勒斯作品的阐释空间,并发掘其中蕴含的全新美学层面。

 

评玛莎.诺曼剧作《晚安,妈妈》

凌建娥 湖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晚安,妈妈》是美国女剧作家玛莎.诺曼荣获1983年普利策戏剧奖的作品,也是美国戏剧中不可多见的哲理性剧作。玛莎.诺曼在此探讨了一个永恒的命题——生存。药物治疗帮助女主人公杰西这个间歇性癫痫患者在过去的一年里恢复了心智,让她得以理智地思考自己的人生,包括她失败的婚姻和儿子沦为少年犯的事实。而眼下她又开始遭受记忆力衰退和脱发困扰。意识到疾病曾让自己过去生命多么无力、无用而毫无尊严,更不愿意依赖于药物或者她那满足于在食物中生存的妈妈而苟且偷生,杰西清醒地决定用父亲遗留下来的手枪结束自己的生命,晚安,妈妈将是那个致命的信号。但晚餐前后母女之间经历了一次爱的升华,杰西的自杀几乎成为一种胜利行为,因为她终于得以成功地把握自己的生命,维护了自我的生存。《晚安,妈妈》因此成为一个因为自杀而生存的另类生存故事。

 

美国戏剧和戏剧批评

刘海平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美国戏剧较之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的欧洲戏剧来说也许并不显得突出,美国学者也经常批评美国戏剧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事实上,无论在戏剧创作、舞台演出还是观众养成方面,美国戏剧都成绩卓著,富有朝气,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大半个世纪以来美国戏剧能健康发展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总跟戏剧批评有机互动,同步成长。本文将以剧作家奥尼尔和剧评家乔奇.内森长期而又复杂的多层面戏剧关系为案例,来分析美国戏剧和戏剧批评发展的内在因素。

 

试论欧茨《黑水》中的心理现实主义

刘玉红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美国当代多才而高产的著名女作家,其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获得过包括布克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在内的多个奖项。她的创作体现出她既非常关注美国现实,又对人的内心世界怀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因而她的小说常被称为心理现实主义。在她笔下,美国是个充满骚动和混乱的奇境,暴力是她作品中最常见的情节,她的人物常常陷入无序和错位的境地,经受心灵的震荡。她的长篇小说《黑水》(1992)曾被誉为当年的最佳小说之一。这篇故事基于一个真实的事件,采用复杂的倒叙手法,以紧凑、简洁的笔调展现了一个心怀抱负的年轻姑娘临死前的心理活动以及她短暂一生的种种图景。作为欧茨的心理现实主义的一个典例,这部作品成功地将激烈的心理活动和性与政治的关系、美国梦的破灭和两性关系这些重要主题结合在一起。

 

犹太教与性别:试论辛格作品中的女性

乔国强 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有论者指出:在辛格的作品中,男性人物始终占着绝对主导地位,而女性只不过是作品中的一个陪衬而已,并由此得出辛格患有厌女症的结论。事实上,辛格作品中这种看似扬男抑女的表达方式,其实与他的作品所反映的主题以及涉猎的场所有关,而并非是他本性就歧视、厌恶女性。深受犹太教影响的辛格,其作品大多是以犹太社区的生活为背景,这就决定了辛格在塑造女性形象时,不得不服从、满足他所信仰的宗教要求。女性在旧时的犹太世界里处于从属的地位,犹太人在作追思祈祷时,她们没有资格成为其中的一员;就是在家庭生活中,女性也只有服侍男人的义务,而没有管理家庭事务的权利。甚至在20世纪前的东欧,犹太女性还被禁止上学读书,等等。这也是辛格在其作品中曾饱含激情大量描写女性生活的艰辛和酸楚的原因。不过,辛格虽然从内心同情女性的不幸遭遇,但由于他认为,严格说,是犹太人的苦难史告诉他,犹太社区的稳定和延续比个人理想的实现更为重要。所以,在他的作品中,那些本具有独立性格且极富追求的女性,最终命运只能让位、屈服于整个犹太社区,抑或说是民族生存的利益。其结果就导致了作为作家的辛格,似乎只关注犹太人中的男性世界,而对女性世界则严重忽略的错觉。本论文试图从辛格对不同女性命运的描写入手,考察一下犹太教给辛格的创作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在作品中的表现。

 

痛打哪须棍棒直?”—析水仙花短篇小说集《春香夫人》中的叙事策略

石平萍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心

 

中英混血儿水仙花/伊迪丝.伊顿是美国华裔文学先驱,短篇小说集《春香夫人》是其代表作。水仙花的创作生涯(1888-1913)正值美国民间与官方的排华浪潮日益猖獗之际,她一反当时的唐人街文学传统,用笔履行美国华人华裔代言人与辩护者的角色。她是如何在文本中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同时又不被受主流意识形态浸淫的文学市场和读者大众排斥呢?对《春香夫人》的细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位美国华裔文学早期作家的叙事策略。

 

跨越真实与虚构的边界 —谈后现代自传和小说的融合

尚晓进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后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表现为边界的混淆和突破,当代小说家不仅打破了通俗和高雅艺术的藩篱,而且力图逾越小说形式的外部边界,大量融合其他文学体裁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如新闻报导、文学批评、诗歌、喜剧、编史以及传记等等,直接模糊了小说与其他各种文学体裁的分野,使得小说这种体裁越来越难以界定。本文试图考察小说与自传的融合现象,从后现代文艺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后现代自传体小说背后的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两部典型的后现代自传体小说,即巴思的《曾经沧海》和冯内古特的《时震》,具体剖析体分析后现代自传体小说在跨越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后所表现出的艺术特征。

 

美国世纪之交戏剧的新剧种——十分钟戏剧

孙建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十分钟戏剧” 是二十世纪末在美国出现的一种新的戏剧创作形式,指从715分钟的短剧。1977年在美国路易斯安娜州举行了第一届十分钟戏剧节,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形式,别具一格地反映了当代美国人的精神的紧张和愉悦,生活的痛苦和幸福,感情的忧伤与欢娱。这种短剧随着当代生活的快节奏,更适合紧张忙碌着的人们对反映自己生活、情感的现实的需求,它以强大的生命力顽强地成长着。创作十分钟短剧” 能一气呵成,对于剧作者是一种兴高采烈的冲刺,一种挑战。浓缩形式一次就能让观众品味令人兴奋难忘的百态人生,很快便受到观众的青睐。 短剧蕴涵着鲜明的主题、深刻的思想、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由于冲淡生活、浪费时光电视连续剧大肆泛滥的今天短剧如尖兵一样直击生活的本质,满足了人们关注他人精彩生活的需求。一出长剧,人们往往仅能记住短短的一个场景或一段独白。短剧却能让你从头到尾把它记住,铭刻在心。一出小小的十分钟短剧,或使你感动得热泪盈眶;或使你震惊得目瞪口呆;或使你发笑到浑身痉挛。那真是:十分钟短剧,十二分的精彩。

 

American Daughter in Exile Alice Tisdale Hobart and Her Story of China (1917—1937)

Wang Peng, Shandong University

 

During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many westerners came to China and participated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ey wanted to offer this foreign land something they could, however at last it provoked them much to brood about. Among these westerners, a group of women novelists, with their vivid depiction of their experiences in china, added their special perspective to the catalogue of literary images of China and contributed greatly to Sino American relationship as well as the literary field.

 

语言.文学.意识形态评莫里森的诺贝尔演说词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托尼.莫里森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她美国非裔文学领军人物的地位。她的诺贝尔演说用诗一般的语言探讨了语言与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语言与意识形态是自柏拉图以来一直在文学理论界争论不止的命题,福柯等当代理论家更是从权利与话语的角度赋予这一古老的命题进行多方位深层次追问的价值。莫里森以一个人文主义作家的姿态在诺贝尔演说里以坚定的口吻表达了人类能够为自身的进步正确的使用语言的信念。

 

全球化写作与世界华人文学

卫景宜 广州暨南大学外语学院

 

本文是对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裘小龙两位作家今年3月在上海亚裔文学节上的专题谈话所做的述评。作者翔实记述了谈话内容,并重点论述了其中一些对于国内美国华裔文学研究者具有启示意义的观点,提出世界范围华人写作与海外大陆留学生非母语写作的兴起,应当引起国内研究界的足够关注;以及在全球化语境下,世界范围的华人非母语写作具有全球化写作的性质,它必将对中国文化或文学走向世界、重构世界文学版图、以及参与全球化文化建构产生重大意义。

 

BG在中国的接受

文楚安 四川大学外语学院

 

自上世纪50 年代以来,发端于美国的 The Beat GenerationBG)运动在我国的译名是“ 垮掉一代”-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学/文化/艺术/音乐社会生活等诸方面产生了持久和深远的影响; BG对我国文学/文化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本文考察了1950年以来半个多世纪国际/国内, 的政治/社会/文化的大背景,并以此出发结合BG理念,探讨BG在中国的译介/阅读接受过程和对于一定时期中国/文化/文学乃至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

 

小说十年磨一剑评华裔美国作家林露德的历史人物传记小说《木鱼歌》

吴冰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心

 

女作家林露德的名声虽然赶不上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汤亭亭、谭恩美、任碧莲等人,她的几部作品在美国却也都得过大大小小各种奖项。她的著作被译成9国文字,在16个国家出版,第一部小说《千金》还拍成了电影。

1995年出版的《木鱼歌》写的是19世纪华人雷金光的故事。根据张纯如在《在美华人——部叙述历史》一书中记述:雷金光186810岁时离台山赴美,先后在旧金山和马萨诸塞州的北亚当斯鞋厂做工,在那里,主日学校教师范妮.伯林格姆见雷金光聪慧,收他为养子。她死后,给雷金光留下佛罗里达州德兰德的两处房产和1.2万美元。雷金光在该州培育了以他命名的获奖优质橙,抗霜冻的雷金光柚,新品种的甜苹果,樱桃果等,大受欢迎。在美国赢得赞扬的雷金光回到家乡后却陷入了困境,他已经变成一个具有新习惯、新价值观、不同的举止,言谈间偶尔夹带英语而令家乡亲人、故友感到极为陌生的人。邻居们认为他用水泵引水上山破坏了风水,捣毁了他家的果园。他的父母又违反他的意愿,逼他娶妻成婚,于是雷金光离家逃跑返回美国,愤怒的族人因此将他从家谱上除名。张纯如的一页叙述,到林露德这里成了一部长达380页的传记小说。作者通过大量细节讲述在美国赢得赞扬的雷金光的成功历程和他为此付出的巨大代价。雷金光最后仍然是一个边缘人,一个和祖国与家人断了联系、在异国他乡即无家庭又无华人朋友的孤独名人!

尽管《木鱼歌》是雷金光的故事,书的内容却异常丰富,不仅涉及当时中美两国的社会状况、妇女地位,而且反映了中国的家族文化、大家庭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农民的勤劳、务实和迷信落后,以及美国的基督教文化、种族歧视、资本家对付工人的伎俩等等。林露德的手法也不同寻常,不是让主人公雷金光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而是用三个第一人称女性叙述者,即雷金光的母亲华人心珠,养母白人范妮.伯林格姆,以及女黑奴希芭。作者巧妙地通过三个不同视角描绘了当时中国的情景和美国的种族歧视状况,细心的读者可以通过对比了解三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MARY TYRONE: THE MAD WOMAN IN THE ATTIC

吴雪莉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Mary Tyrone in A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was typical of the ‘mad woman in the attic’ syndrome brought out by C. Bronte’s Jane Eyre. In the immorality suit brought against Flaubert’s Madame Bovary,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this was the result of the education given young bourgeois women, which left them with romantic ideas of ‘lived happily ever after’, and no resources for the practical life of a wife and mother, whose husband was busy most of the day earning money to support the family. This paper supports Flaubert’s argument, comparing the education of Emma Bovary as described by Flaubert with that actually experienced by Ella Quinlan O’Neill, the prototype for Mary Tyrone, approximately thirty years later.

In 18xx, Gustav Flaubert wrote his masterpiece, MADAME BOVARY, causing bourgeois moralists to take him to court on charges of immorality. His defence was that the education of young petty bourgeois women was unsuited to their future positions, and created psychological contradictions which erupted in antisocial forms. Emma Bovary was an example. Thirty years later than Emma, Ella O’Neill, represented in A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as Mary Tyrone, received an essentially similar education, which erupted in bouts of neurosis.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ison of their education and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ir expectations of married life and the real article.

 

《意识流与接受美学》——析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

徐文培 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

 

作为现代派小说的创作手段之一,意识流在叙述角度和刻画人物上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亨利.詹姆斯主张作家应退出小说,让书中人物充当叙述者。叙述者与其配角配合起来,就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反映多种形式的真实。本文从接受美学的理论出发,分析和阐述《喧嚣与骚动》的未定性是如何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被具体化的。

 

《阁楼里的黑女人》评哈里叶特.雅各布斯的《一个奴隶女孩的生活事件》

杨纪平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哈里叶特.雅各布斯的奴隶叙事《一个奴隶女孩的生活事件》讲述了一个身心饱受磨难的黑人女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获得人身自由的故事。自由是女主人公琳达一生中最大的愿望。为了不成为男主人的泄欲工具,反抗他的性压迫,她和一位白人邻居发生了性关系,并生有两个孩子;为了孩子们的自由,她又隐藏在一个根本无法站立的阁楼长达七年之久。然而当她最终走出阁楼,实现了梦寐以求的自由时,她面对的却是永远的自我精神禁锢。哈里叶特.雅各布斯被誉为播下了当代黑人女权自传和黑人文学传统中女性小说种子的人Braxton 302),对于这一点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本文拟从另一层面分析雅各布斯在《一个奴隶女孩的生活事件》中有意识地对白人种族主义和父权社会进行双重批判的同时却无意识地暴露了自己内心的真实世界。作为一名黑人,她通过艰苦的努力获得了自由,走出了她藏身的阁楼,但是,作为一个女人,十九世纪美国白人对于真正女性的评价标准已深深地植入她的灵魂之中,她已经完全内化了白人的这种意识形态。为了寻求自由所付出的代价是自己把自己锁在了精神阁楼当中,并且永远也没有能够走出去。

 

残酷命运中的无奈挣扎浅析尤金.奥尼尔话剧中的三个女性形象

于利平 山东艺术学院

 

露斯、爱碧与玛丽分别是尤金.奥尼尔的三部话剧《天边外》、《榆树下的欲望》和《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的三位女主人公,这三位女性不似奥尼尔其它几部作品《安娜.克利斯蒂》、《悲悼》、《奇异的插曲》中的女主人公有着曲折复杂的人生经历与生命过程。相反,她们只是一些生活中普通人的代表。她们虽然出身不同,性格各异,有着各自不同的悲剧命运,但她们的悲剧人生都是从婚后家庭角色改变为妻子和母亲之后开始的。家庭,这个通常意义上能带给人温暖与保护的避风港却成为这三个女人不幸的发源地,使得这些可怜的女性无处置身。她们的悲剧命运与她们的家庭与家庭成员密切相关。她们的悲剧形成的原因除了命运、社会制度、生存环境等外在因素外,还与她们自身性格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三个不同的女人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奥尼尔笔下普通女性悲剧命运的整体画面。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三个女性形象的分析,探讨她们悲剧发生的原因和普遍意义。

 

裂缝中的意义析《特吉昂廷》

袁德成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

 

美国当代诗人西利曼的名作《特吉昂廷》是作者运用断片式手法创作诗歌的结果。诗的句子之间存在着裂缝,使人感到难以索解。西利曼这样做是为了解构作者的主体性,突出读者在构建作品意义中的作用,从而使文本获得最大的开放性。《特吉昂廷》中所包含的对阶级、种族和性别问题的关注表明,西利曼创作这首当代美国史诗的目的不仅在于实践其新句子诗学,而且在于表明他对当今美国社会的批判态度。

 

美国文学中的经典、去经典、泛经典— 思考美国文学的选集、教学与研究

张冲 复旦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

 

美国文学的发展日趋多元化,文学选集和文学史不断扩容。有人认为这样的变化反映了美国族裔政治的兴起,族裔文学和族裔文学研究之所以能在美国风行一时,多少有政治正确的影响,因此便认为美国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应该回到经典。对此,本文根据较为详实的资料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引起争议。

 

桑顿.怀尔德与中国

张金良 天津理工大学

 

桑顿.怀尔德是美国现代著名剧作家,与尤金.奥尼尔、亚瑟.米勒和田纳西.威廉斯并称美国现代四大戏剧家。他也是美国文学史上唯一一位戏剧和小说都获普利策奖的作家。他曾因题材与时代主题在表面上的脱离而一度被指责为不关心时事。但由于他的作品关注的是人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永恒真理,他的作品,尤其是《小镇风情》和《九死一生》,在世界各地久演不衰,其不朽魅力征服了代代观众。桑顿.怀尔德有着很深的中国情结。家庭的影响和童年时在中国的经历都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对中国京剧表现手法的借鉴,如空舞台的运用,使他摆脱了传统现实主义戏剧的创作模式,为美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除了借鉴京剧,怀尔德还将来自中国思想的影响融入到了他的戏剧中。比如我们可以在他的多部重要戏剧中发现道家、儒家等思想的印记。本文试图对中国对怀尔德的影响进行探讨。

 

距离,隔阂,破碎分析多种言语表达方式在《绳子》中的综合运用

张媛 胡小花 西安外国语学院

 

本文探讨的是凯瑟琳..波特早期短篇小说《绳子》,从分析言语表达方式入手,着重阐述小说综合运用多种言语表达方式,用以展示人物间的距离,难以消除的隔阂,预示着婚姻的破碎,表达了小说关注妇女在婚姻中的状况和她们要求平等的心声。

本文分三个部分对小说运用的三种言语表达方式进行了阐述。第一部分着重分析间接引语。小说在一开始描述俩人间的对话时用的是间接引语,由于第三人称和过去时态的使用,使小说笼罩在沉闷压抑的气氛里,与看似轻松的谈话内容形成反差,揭示出在看似亲密的关系下面是他与她无法逾越的距离和隔阂;第二部分是分析自由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在人称和动词的时态上与间接引语一致,但同时保留了直接引语的感叹词、感叹句,甚至疑问句的词序,这样自由间接引语就综合了间接引语和直接引语之长。在《绳子》中这种自由间接引语被大量运用,使得小说一方面由于没有直接引语的冒号,引号和引导句的频繁使用而营造出简洁,紧凑,生动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第三人称和过去时态的使用又使人物间的对话具有疏远的效果,让人感到他们之间的隔阂,这种隔阂又体现在具体的矛盾中(绳子咖啡孩子外遇家务活经济),着重突出了在婚姻中男女地位不平等这一现实;第三部分分析自由直接引语。小说全文只有两句自由直接引语,可以看作是他们各自心声的表述,因为当矛盾越积越多,隔阂无法消除时,婚姻就会像鸡蛋一样破碎。

 

对垮掉派诗歌的随想和反思

张子清 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

 

以金斯堡为首的美国垮掉派诗歌从边缘走向主流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但影响了美国也影响了整个世界,不但影响了当代人也影响了下一代人。垮掉派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等同于精神颓废,它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它如何产生的?垮掉派诗歌是不是金斯堡等几个主要诗人成就的?垮掉派诗歌现状如何?怎样来看待诗歌界这一轰轰烈烈的历史现象?本文试图从这些方面进行回答。

 

北美清教:文学再现与历史实践─ 浅析十七世纪新英格兰殖民地的清教徒和清教主义

朱丽田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本文从美国作家霍桑的著名作品《红字》入手,探讨了十七世纪新英格兰殖民地的清教徒和清教主义对美国思想文化和文学的影响并试图通过对清教徒的世俗生活和职业观的论证,澄清人们由于一些文学及其他作品的影响所造成的对清教徒的误解。其实,清教徒并不是彻头彻尾的清心寡欲,逃避遁世。相反,他们生活态度积极、乐观、向上,对美国民族性格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论托马斯.金在《绿绿的草,流动的水》中对北美印第安历史的重新书写

邹惠玲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在《绿绿的草,流动的水》中,当代印第安小说家托马斯金把殖民话语的颠覆与印第安传统的重新构建这两种叙述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以后殖民的反话语策略讲述了印第安神话人物对白人基督教文化的恶作剧式的抵抗与改写,另一方面着力表现了印第安神话人物和现时的印第安群体对印第安族裔传统的合力重构,重新书写了被殖民话语所歪曲、所抹煞的北美印第安历史,恢复了印第安民族在多元共存的当代北美社会中应当拥有的地位和话语权。

 

《奇异的插曲》的男性视角析评

邹惠玲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虽然奥尼尔在自己的剧作中揭露了男权世界的诸多缺陷,但主导着这位伟大艺术家戏剧创作的依然是传统的男权观念。本文通过分析《奇异的插曲》中以男权观念为基准限定自己人生旅程的女主人公尼娜这一人物形象和剧中几个男性人物对尼娜命运的操纵与主宰,探讨了男性视角对奥尼尔创作该剧的制约作用和奥尼尔在剧中所表达的对女性把握自我命运的否定态度。

 

 

此外,在会上进行发言的代表还有(按姓名汉语拼音次序排列):

白爱宏(南京大学):从现实到神话:《贝娄传》中的索尔.贝娄

曹山柯(广东商学院外语系):美国女诗人马乔里.马多克斯诗歌中后现代性透视

曹郁(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探寻精神的家园谈《拉撒路笑了》中两种思想传统的糅合

查日新(四川成都四川大学外语学院):奥尼尔戏剧的本真追求

陈静(南京大学外院):哀悼两个世界

陈敬莲(东北师范大学):农场象征意义之浅析小议《榆树下的欲望》

陈茂林(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解构与建构:生态批评的批评策略与思想内涵

陈雪莲(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永别了,武器》中的象征体系与其主题的存在主义意义

陈怡(盐城师范学院外语系):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部力作评豪威尔斯的《赛拉斯.拉帕姆的发迹》

程爽(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艾伦.金斯伯格在中国学界的接受(1979~2002

丁兆国(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梭罗社会政治思想述评

段世萍/唐晏(广州大学外语学院):进入灵魂的漫长历程奥尼尔剧作《琼斯皇》的表现主义解读

高明(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奥尼尔及其剧作的后现代主义特色

关合凤(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打破沉默,寻求身份论汤亭亭作品中的身份寻求主题

郭群英/蔡玉侠(河北师范大学东校区外国语学院):《太阳照常升起》中存在主义思想

郭淑青/胡小花(西安外国语学院):多角度解读《伊丹.弗洛美》中的两位女主人公

侯宏(山东艺术学院):奥尼尔研究与戏剧艺术实践为纪念廖可兑先生而作

胡宝平(南京大学英语系):布鲁姆诗学误读理论对互文性的误读

胡泓(华中科技大学外语学院):从他者到他们—20世纪美国女性小说中的女性存在

胡蕾(西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天堂里的困惑解读消费文化下的《这多像一个天堂!》

胡尚田/胡婧(四川达县师专外语系/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解读

甲鲁海(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解读奥尼尔的《泉》

焦小婷(河南大学外语学院):话语权力之突围小说《爵士乐》中的偏离现象阐释

李保杰(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拉尔夫.艾里森的布鲁斯

李常磊(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美国南方神话中的时间意识

李道全(广州暨南大学):Hemingway Impression: A Combination of Fortitude and Frailness

李晋(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男性叙事与社会性别意识重新评价《伊坦.弗洛姆》

李靓(西安外国语学院):《黄色墙纸》中的疯癫涵义

李英(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幽冥之中的孜孜求所田纳西.威廉斯后期戏剧初探

林晓雯(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边缘文化之与文化多元化解读《灶神之妻》

刘常轩(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也谈群体与自我的分裂和统一《最蓝的眼睛》和《宠儿》中人物在群体中归属模式的对比研究

刘风山(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海明威硬汉形象的背后

马岚(南京理工大学):霍尔顿.考尔菲得:一个孤独的反抗者评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马云(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贝娄小说《赫索格》中浪漫主义与荒原意识的对抗

蒙雪琴(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纳桑尼尔.霍桑与现代主义文学非理性主义

孟晖(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The psychograph of Sinclair Lewis and its impact upon the creation of the images in his novels

庞好农(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双重意识的根文化与文化移入的互动评《一个奴隶女孩的生活事件》中林妲的自由解放历程

彭姝(广州暨南大学):《洛丽塔》的后现代主义解读

齐道政(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生存还是毁灭论厄普代克《葛特露和克劳迪斯》中的女性形象

祁静(东北师范大学):回家路上的成长论小说《回家》的女性意识

宋艳芳(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一曲母系氏族公社的悲歌《宠儿》与《血玲珑》之比较研究

申富英(山东大学外语学院):中国文化对庞德诗歌创作的影响

沈建青(北京语言大学英语教育中心):夹缝中求生存:谈《月照不幸人》里的乔茜

沈建青(北京语言大学英语教育中心):重读托妮.莫里森的《柏油孩》

孙绮芸(广州暨南大学):浅谈《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

谭岸青(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论谭恩美小说中华裔女儿的声音

脱剑鸣(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论美国形式主义诗歌

王华民/任悦姝/葛向宇(哈尔滨师范大学):具象诗歌结构与意义的解读单一对半关系

王璐(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一个后现代叙事文本的解读再论《麦田里的守望者》

王玮(西南师大外国语学院):归家:对尤金.奥尼尔《安娜.克里斯蒂》的原型解读

王亚光(沈阳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推销员之死》中的象征手法

王育平(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为文之道与自由之路从惠特莉到道格拉斯看美国黑人奴隶文学中的自我建构

王卓(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神秘的颠覆之旅伊丽莎白.毕肖普十四行诗女性主义研究

吴爱华(东北师范大学):评厄普代克在《A&P》中的写作技巧

吴瑾瑾(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南方文艺复兴中的一枝奇葩

吴兰香(东南大学外语系):抗争与同化从伊迪斯.沃顿的游记说起

吴晓梅(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从幻想中来,到幻想中去论奥尼尔《送冰的人来了》

肖薇(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解读美国华裔小说《支那崽》中的暴力表征

徐颜森(东北师范大学外语系):在游泳中游历人生试分析约翰契弗《游泳者》

许德金(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当代非裔美国人自传研究:现状与出路

许诗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戏中戏手法在奥尼尔戏剧中的运用

薛小惠(北京外国语大学):《欢乐之家》中莉莉.巴特的崇高美

薛玉凤(河南大学外语学院):荒诞缘何而来?试析《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文体特征

薛玉凤(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单身汉社会的幽灵

颜丙香(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文本内外对洛丽塔形象的扭曲及对洛丽塔形象的更正

杨杰(东北师范大学):从宗教的视角再论《人鼠之间》的主题

Yang Liping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New Poetry and the Reception of Sara Teasdale Translation of Sara Teasdale and Modern Chinese Poetry

余民顺(广东教育学院外语系):试析《喧哗与骚动》中人物的时间意识

曾令富(四川教育学院外语系):论《罐头厂街》的松散结构

 梅(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跋涉于泥泞中的

翟润蕾(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小城畸人》与洞穴理论

张巧毅(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解读《老人与海》中老人的狮子之梦

张琼(复旦大学英外文学院):美国华裔文学视域下的发展

张维娜(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霍尔顿与贾宝玉叛逆精神对比研究

张颖/单建国(东北师范大学):人.自然.生态析《狼群中的朱莉》的生态思想

郑丽(北京外国语大学):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

郑闽江(西安外国语学院):表现主义戏剧和《琼斯皇》

郑伟(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叔本华和尼采对奥尼尔的影响

朱肖红(广州暨南大学):《紫颜色》中西丽和莎格同性恋关系探悉

祖国颂(福建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我弥留之际》的多层聚集叙述结构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2005年专题学术研讨会

论文征集通知

各会员单位:

经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理事会决定,2005年专题学术研讨会将由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会议日期初定于200569日至12日(包括会议报到与文化考察),届时将寄发正式与会邀请函。现将会议专题以及论文征集等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专题

这次会议的专题是:后现代化进程中的美国文学。该专题主要要求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审视后工业化时代的美国文学,内容大致涵盖:

后冷战政治格局的形成与美国文学的意识形态淡化;

文化政治、身份政治、身体政治与美国弱势群体文学的崛起;

中产阶级的审美趣味与美国大众文学的流行;

美国经典文学的通俗化与通俗文学的经典化;

社会的信息化、传媒化和美国文学内容、形式的拓展;

文化消费主义对美国文学的渗透和影响;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美国文学新特征;

后现代语境中的美国文学解读;

其他与社会后现代化有关的美国文学研究。

 

二、论文征集方式

请各会员单位按上述专题范围和内容组织撰写论文,并由撰写者本人以电子文本形式发送至:fanghui@online.sh.cn

 

三、论文征集截止日期

此次论文征集的最后日期为:200558日。

 

四、论文撰写要求

1、论文内容要有前沿性,体现我国研究美国文学的最新成果。

2、每篇论文字数一般不超过10,000字。用Word软件排版。

3、论文书写顺序为:标题、作者姓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4、字体、字号:标题小2号黑体;作者5号宋体;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文内小标题均为小4号黑体,正文5号宋体。标题居中。

5、请另附作者姓名、年龄、性别、职称、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等信息。

 

五、论文出版

此次征集的论文除在会议交流外,还将以参编专著形式由专业出版社出版,年内发行。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41026

 

 

编后语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22期《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通讯》(CASAL Newsletter)又和大家见面了。

本期《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通讯》刊登了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简介研究会历届领导成员名单历届年会一览表第十二届年会纪要第十二届年会论文摘要等内容。由于时间仓促,资料不完整,错误在所难免,希望会员指正。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秘书处征程地希望会员单位(尤其是美国文学方向博士生、硕士生培养单位)及时提供美国文学教学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如博、硕士生导师的增列,重要研究项目或课题,博、硕士生招生情况,博、硕士论文选题,博、硕士论文摘要,专著,教材,重要论文,学术交流,国外美国文学研究方面的最新动态等。秘书处将向其他会员单位通报这些美国文学教学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秘书处衷心感谢各兄弟院校对《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通讯》的大力支持,并期待得到大家更多的关心。来信来稿请寄: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秘书处收

邮编:210093

电话:(0258359324383594213

传真:(02583594737

电子信箱:casal@sohu.com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秘书处

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