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美文会第31期通讯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通讯

 

第三十一期

 

PDF下载 CASALNewsletter31.zip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文学思潮再审视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十届专题研讨会纪要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十届专题研讨会于2013年10月24至26日在郑州大学举行。本届专题研讨会由郑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94所高等院校、研究所、出版社的162名正式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研讨会收到论文摘要141篇。 2013年10月24日晚,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召开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18位理事出席,未达到理事人数半数。根据《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章程》,本次会议未做决议。理事会讨论了以下议题: 1、增补厦门大学张龙海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乔国强教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陈榕教授(接替姚乃强教授)为常务理事; 2、增补武汉理工大学甘文平教授、中原工学院杨道云教授(接替成梅教授)、河海大学蔡斌教授为理事; 3、接受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会员单位; 4、2014年第十七届年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2015第十一届专题研讨会由江苏师范大学承办; 5、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荣誉会长推选事宜。 本次理事会上的未决事宜将在下次理事会上讨论。 本次研讨会开幕式由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金莉副会长主持,郑州大学高丹盈副校长代表郑州大学致欢迎词,介绍了郑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和英语系在河南省的优势地位。郑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申娜娜院长代表承办方致欢迎辞,向与会者介绍了郑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发展和现状。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朱刚会长致开幕词,回顾了美文会历史及大事记,并向与会代表汇报了本会自第十六届年会以来所做的主要工作,包括: 1、2012年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换届工作; 2、2012年度社团年检工作,包括本会年审、换届情况备案和法人变更等; 3、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协作,评选2012年度“二十一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鬼火》); 4、由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美国福特基金会联合举办的“西部教师美国学暑期高级研修班” 为期三年,共六届,于2013年7月圆满结束。 本届专题研讨会的主题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文学思潮再审视”,采取大会发言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25日上午的主题发言由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程朝翔副会长和杨金才副会长主持,共有5位代表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盛宁教授的发言题目是“60年代对理论的影响”,他认为,美国的60年代只是看似混乱,其实基本价值观仍然是最基本的西方政治、意识形态;就文学看文学有时很难看清时代的真相,如果借鉴哲学、政治学、思想史的观点,反而会更有启发;许多左翼理论权威,如Terry Eagleton近年不断重新审视反思理论热,提出要回到本真意义上的文学,而国内的认识与话语范式仍无太大变化,缺少对理论话语本身的自觉,应多反思。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刘岩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从批评术语的互文看女性主义理论的话语策略”,她通过几组实例,指出女性主义者在编写女性文学史、梳理女性书写传统、重新阐释文学经典的过程中,大量借用男性批评话语及言说方式,形成批评文本和批评术语的互文,一方面挑战了批评话语的现有秩序和认知模式,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女性主义批评的困境,即她们只能借助于其批判对象的表征系统来进行颠覆。 河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高继海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哥伦比亚大学1968年的学生抗议活动”,他以详实的史料,介绍了哥伦比亚大学1968年的抗议活动,并联系中国历史和现实,提出知识分子应以史为鉴,承担社会、历史和政治责任。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但汉松博士的发言题目是“洛杉矶、黑色小说和60年代:论品钦《性本恶》中的城市空间和历史叙事”,以品钦的《性本恶》对60年代末洛杉矶的书写为切入点,用空间理论来替代当前品钦研究中居于主流的历史研究,提出本书不是对60年代的文化怀旧或对洛杉矶的黑色乡愁,而是试图再现主流历史叙事之外的另一个美国。 郑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刘永杰教授的发言题目是“美国60年代的黑人戏剧”,对60年代的黑人戏剧进行了综合评述,介绍了60年代的文化图景、黑人作家群像,总结了黑人剧作家的创作特点(素材的现实性;题材的政治性;风格的超现实性;黑人身份的迷茫性),最后对黑人戏剧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25日下午,研讨会分为10个小组,围绕“60年代左翼文学与小说”、“60年代黑色幽默小说”、“60年代犹太文学”、“60年代族裔文学”、“60年代文化与文论”、“60年代戏剧、影视、诗歌”、“60年代女性文学”、“经典重读”和“文学的叙事策略”等议题,进行了集中讨论。 第一组(60年代左翼文学与小说)由郭英剑、陈世丹主持,发言者有陈世丹(中国人民大学)“《但以理书》:政治暴力、精神创伤与创伤叙事”;任虎军(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焦虑下的疯狂—《我们为什么在越南?》中的美国”;田甜(南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美妙的新世界》中的科学思想研究”;王良生(忻州师范学院外语系):“《公众的怒火》:反叛的文学”;王跃洪(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乔治•卢卡奇物化理论视角下的《波士顿人》研究”;张莉(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反对•沉默—桑塔格与60年代的左翼文学”;张艺(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观看的伦理与性别—苏珊•桑塔格与安妮•莱博维茨图像艺术对话研究”;郝桂莲(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死亡、空间、意识:《死亡之匣》的时间哲学”;马红旗(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60年代美国的新左派运动与文学”。 第二组(60年代黑色幽默小说)由胡铁生、胡亚敏主持,发言者有尚菲菲(沈阳工业大学)“荒谬世界的黑色幽默”;邵雪松(武汉大学外语学院):“存在主义视域下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唐文(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试论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的困境—以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和《最后一幕》为例”;张伟红(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黑色幽默翻译—以《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张继军(浙江海洋学院外国语学院):“At the Wit’s End: Reading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 as a Detective Story”;胡铁生(吉林大学):“《第二十二条军规》黑色幽默不确定性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胡亚敏(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美国战争小说中的单独媾和主题”;辛雅敏(郑州大学文学院)“试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梅杰少校形象”。 第三组(60年代犹太文学)由乔国强、杨道云主持,发言者有彭晓燕(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牺牲—救赎’主题在美国犹太小说中的文学表现”;武跃速(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索尔•贝娄在60年代的保守性:以《赫索格》和《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为例”;杨道云(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美国后现代小说《披肩》中的后人道主义研究”;张颖(东北师大外语学院英语系):“论辛顿新现实主义杰作中的浪漫主义色彩”;高尔聪(北京外国语大学):“符号式的消费,符号式的回归—消费文化视域下的《兔子,归来》”;髙灵英(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变成‘兔子’”;赵艳花(郑州大学文学院):“厄普代克20世纪60年代三部小说中人物的身份认同”。 第四组(60年代族裔文学)由林元富、李保杰主持,发言者有林元富(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伊什梅尔•里德和非裔美国讽刺”;黄崇珍(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20世纪60年代非裔美国小说思潮”;苏冬凉(泉州师院外国语学院):“从《最蓝的眼睛》和《秀拉》看莫瑞森的审丑意识”;修树新(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论特瑞•麦克米兰小说《妈妈》中的家庭伦理”;陈倩茜(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来自黑暗的诉求—托妮•莫里森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解读”;李蕊(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从《甘加丁之路》看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裔的身份构建”;李保杰(山东大学外语学院):“奇卡诺文学运动与当代墨西哥裔美国文学”;麦丽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动物的话语,人类的沉思:芭芭拉•金索尔弗小说《动物之梦》中的动物研究”。 第五组(60年代文化与文论)由金衡山、王庆奖主持,发言者有杜明业(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历史辩证法与艺术形式—论詹姆逊的‘辩证的批评’观”;潘纯琳(四川省社会科学院):“1970-2010年间的英美童话重写与童话批评”;史迹(西南交通大学外语学院):“实验主义小说的不确定性与解构主义批评的探索之路”;王庆奖、苏前辉(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美国911文学研究:《不情愿的原教旨主义者》中的东西方关系”王晓姝(哈尔滨工程大学):“从‘史蒂芬•金现象’看哥特小说的社会美学价值”;朱骅(上海海洋大学外语学院):“论文化冷战策略两面性对美国东方主义话语的影响”;金衡山(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光荣与梦想:60年代的再现”;孙璐(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六十年代文化情绪与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第六组(60年代戏剧、影视、诗歌)由申富英、李美华主持,发言者有李美华(厦门大学外文学院):“从亚特兰大到好莱坞—再谈《飘》的文学价值”;凌建娥(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20世纪60年代美国戏剧的后现代狂欢”;万明科(南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论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现代性书写”;朱雪峰(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美国先锋戏剧里的禅宗道家美学”;江慧慧(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梦的蓝调:兰斯顿·休斯忧伤的美国梦浅析”;刘燕(吉首大学):“美国精神的另类延续—艾伦•金斯堡与惠特曼诗歌对比研究”;王艳文(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身份焦虑—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化再审视”;申富英(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论《洛丽塔》中的60年代美国现实”。 第七组(60年代女性文学)由刘岩、杨建玫主持,发言者有陈圣(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传统和叛逆的绞杀—埃斯特的疯狂和无奈”;刘哲(北京外国语大学):“《我们常住此城堡》—雪莉•杰克逊的女性哥特书写”;吴美桦(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一曲精神的赞歌--《欢乐之家》中丽莉关于物质与精神选择的道德蕴含”;杨建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外语系):“欧茨的女性关怀伦理观解读”;张瑞(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孤独和荒谬:曹七巧的‘他残’与艾莉森的‘自残’的女性隐意”;黄四宏(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沉默与呐喊—汤亭亭《羌笛野曲》中女性形象分析”;黄真真(常熟理工学院):“从《他们眼望上苍》看非裔女性形象的文化身份阐释”;李鸽(北京外国语大学):“继承与颠覆—两种女性乌托邦的对比研究”。 第八组(经典重读一)由石平萍、朱小琳主持,发言人有石平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走向美国华裔生态批评:理论与实践”;朱小琳(中央民族大学外语学院):“美国非裔小说中的节庆文化研究”;顾晓辉(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伊丽莎白·毕晓普旅行叙事中的‘社会书写’”;高红霞(兰州大学外语学院):“‘南方文艺复兴’文学主题在50年代之后的断裂与延续”;王晨(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论《魔女卡丽》”;陈榕(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厄休拉·勒奎恩《黑暗的左手》中的大同世界”;李贺青(对外经贸大学英语学院):“60年代的美国女性成长小说”;史岩林(北京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唐·德里罗对美国60年代的反思与书写――以《天秤星座》为例”;王丹(北京外国语大学):“论《迷失在游乐场》对传统艺术家的戏仿”。 第九组(经典重读二)由刘立辉、王祖友主持,发言者有王祖友(河南理工大学):“国内海勒研究综述”;丁小雨(南阳师范学院外语学院):“《献给爱米丽小姐的一朵玫瑰花》中的时间哲学”;郭伟(北华大学外语学院):“超越现实主义的约翰•契弗”;胡江波(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Innocent Girls’ Laughing: Daisy Miller and Yingning”;蒋天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后现代主义中西部小说的颠覆”;席楠(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个人主义的性爱与道德的性爱—《洛丽塔》的悖论式美学”;刘立辉(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男性气质与中产阶级方式:从契弗的《泅泳者》谈起”。 第十组(文学的叙事策略)由杨仁敬、索金梅主持,发言者有陈娜(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诺曼•梅勒小说中的非线性叙事策略”;郭建(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厄休拉•勒奎恩的神话叙事”;龙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历史与虚构的杂糅:《皮男人》的后现代叙事”;聂宝玉(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朱利安•巴恩斯小说《终结感》叙事策略探析”;阮倩(福建农林大学文法学院):“现代主义小说与后现代主义小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现代主义特征和后现代主义特征”;宋歌(南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黑人男性的身份探寻与自我建构—论《所罗门之歌》的空间叙事”;王倩(哈尔滨师范大学):“论《枪打反舌鸟》的叙事判断对青少年道德成长的影响”;杨仁敬(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海明威与后现代主义”。 26日上午进行了大会交流,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郭栖庆教授主持,各讨论组推选代表向大会汇报本组讨论情况和精彩要点;分组讨论情况交流汇报之后举行了第二场主题发言,由朱刚会长主持,有3位代表发言:上海外国语大学陶茜博士的发言题目为“自由言论运动精髓在非裔作家作品中的传承”,以艾丽斯·沃克为例,分析了60年代的自由言论运动对非裔作家创作思想的深远影响。集美大学王予霞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左翼女性文学与第二次美国女权主义浪潮》,认为20世纪上半叶左翼女作家的理论探索直接催生了60年代的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并促成新旧左翼妇女运动的合流交融,形成当今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大发展的局势。复旦大学张冲教授的发言题目为“1960年代印第安文艺复兴的前因后果”,以印第安文艺复兴为中心,追溯了印第安英语文学的源头,如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的印第安英语小说,并介绍了印第安文学的最新发展。 本届研讨会的闭幕式由张冲副会长主持。赵文书秘书长对本次研讨会的纪要做了简短的报告,并就美文会秘书处的一些工作做了通报,通报了常务理事、理事的补选和变更以及新会员单位入会等。2014年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十七届年会承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陈世丹教授向大会汇报了年会的初步构思。朱刚会长致闭幕词,祝贺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对全体与会者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表示衷心感谢。 本届专题研讨会由郑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大会全体与会者对承办单位、大会会务人员、以及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秘书处表示衷心感谢。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              

2013年10月28日